苗種:苗種是水產養殖成敗的關鍵,也是異育銀鯽養殖成敗的第一要素。在異育銀鯽養殖階段中,有專門從事苗種孵化的養殖戶,專門從事苗種培育的養殖戶,有專門從事成魚養殖的養殖戶。在蘇北養殖區根據苗種孵化地的不同將異育銀鯽分為南京鯽,常州鯽,江都鯽等等,這樣一些品種其實都是異育銀鯽,只是親魚培育及苗種孵化的地區及手法不同,實質來講,區別并不大。異育銀鯽中品質最好的當屬“中科三號”,“中科三號”是水生所桂建芳教授培育出的異育銀鯽第三代品種,其與其他異育銀鯽相比,腸道明顯變長,生長速度快,對孢子蟲等銀鯽易感染寄生蟲抗性強。很多養殖戶養殖后感覺“中科三號”并不咋樣,其實是因為購買到了偽劣的苗種。水產育苗業進入門檻較低,無人監管,導致一些思路較活的人進入這個行業,大部分人沒有嚴格遵循苗種培育的原則,為節約成本,利益最大化為目的,使用近親繁殖或者鯽魚跟鯉魚雜交的方法繁殖苗種,導致苗種品質低下,養殖過程問題頻現。另外根據出苗時間先后分為缸花及塘花,指的是孵化地點在水缸還是池塘,一般來講,缸花上市的時間早于塘花而塘花的質量高于缸花,養殖戶在選擇苗種時,需提前了解相關信息,才能更好的選擇苗種。
專門的苗種培育模式。這樣的養殖戶通常塘口較小,30-100畝。在苗種入塘前一星期左右,下肥肥水,投放的苗種已出膜十天的水花為主,投放密度在2-4萬每畝,投喂浸泡的菜籽餅,豆漿等。養殖中途用罾網捕撈數十次,分批銷售,(部分出售給鱖魚養殖戶作為餌料魚,部分出售給魚種培育戶用于魚種的培育)至年底規格控制在5-10尾每斤,年底產量在800-1200斤每畝,自大片到年底規格苗種的價格都是較高的,近兩年年后一斤10尾內的鯽魚苗種價格都在七塊多一點一斤,整個養殖過程中投喂小廠加工料,飼料蛋白在26-28左右。這樣的養殖方式成本很低,效益可觀。
三、養殖模式
成魚養殖模式。精養模式每畝投放50-100g鯽魚種1200-1800尾,(根據塘口配套設施及養殖水平)搭配花白鰱,少量鳊魚。養殖前期投喂飼料廠自配料,中后期投喂大廠商品餌料。飼料蛋白前期28,中期26,后期28-30.餌料系數在1.6-2之間。銷售:江蘇鯽魚苗種及成魚銷往全國各地,銷售既通過龐大的經紀人隊伍,也有一些大的養殖場或者合作社自己用魚車運往外地。因為在低鹽度水中養殖,魚的品質較其他地區要高,售價也稍高一些。
四、病害
由于養殖密度大,品種退化等原因,近年來異育銀鯽的養殖遭遇了病害的侵襲。致使部分養殖戶養殖效益下降,甚至虧本,目前主要病害有細菌性敗血癥、指環蟲病、車輪蟲病、粘孢子蟲病、肝膽綜合癥、鰓出血及大紅鰓。其中危害較大的是鰓出血及大紅鰓,主要病害介紹如下。
1、鰓出血
近四年開始流行,全年均可發病,三月底開始發病增加,十一月后發病減少,冬季有零星死亡。全縣發病面積較大。其主要癥狀為:發病魚種為鯽魚,同塘其他魚不發病,發病魚規格在100g以上,100g以下未見發病。瀕死魚離群獨游(但是此種現象較少)全身發黑,各鰭條末端發白,最典型特征為死亡的魚鰓蓋上有一紅點。檢查瀕死魚,眼球突出,眼球及下頜、胸鰭基部點狀充血,部分魚有身體出血現象,病魚撈出水面后,
鰓部即開始大量出血。解剖發現,內臟粘連,肝臟充血嚴重,部分魚有黃色半透明腹水。發病池塘魚攝食亢奮,目前此病發病病因尚未明確,病程長,危害大。
治療效果:對于鰓出血的治療效果極差,很少有治愈的池塘。2011年曾嘗試一個藥方,在試用的部分池塘取得效果,具體配方如下:青霉素(400萬單位)15支+諾氟沙星(正常用量)+病毒靈(150粒)+魚用多維(加量一倍)拌一包飼料(80斤),每日投喂兩次,一般三日后即取得明顯效果。此方法在射陽港養殖區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少池塘死亡量從一千多尾每日降至十尾以內。但今年復制此方法效果甚微。養殖戶治療此病已經嘗試過的藥物有:利巴韋林,板藍根,大劑量的恩諾沙星,大劑量的土霉素。外用藥物有:聚維酮碘,苯扎溴銨,戊二醛,二氧化氯。通常采取內服加外用的做法,效果甚微。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使用一些刺激性殺蟲藥如“光頭”“車指清”等藥物后,極易爆發此病。一旦發病后,若使用二氧化氯、苯扎溴銨等藥物,會形成爆發態勢。形成流行成因:據我們分析,此病能形成如此大的爆發,與下列原因有關:
一是種質退化:水質的惡化,親魚的減少,長期的近親繁殖導致異育銀鯽種質資源的退化,易發生疾病。二是藥物的盲目使用。某些不良商家為了獲取暴利,向養殖戶兜售國家禁用的原粉等藥品,長期大劑量的添加原粉,導致細菌耐藥性增強、魚的體質下降,易感染疾病且寄發細菌感染。某些不明成分的殺蟲藥盛行,可能對于魚的鰓部及魚體的刺激性較大,易誘發疾病。三是不正確的投喂理念。養殖戶急功近利,超量投喂高蛋白餌料,導致池塘底部殘餌及糞便沉積,池底酸化,易滋生細菌,感染疾病,再者魚類肝臟負擔較大,也易滋生疾病。四是對于死魚的處理不正確。發病死亡的魚并沒有被深埋,而是被部分商人收集后用于魚粉加工,再返添加于飼料中,增加了
魚病傳染的機會。五是水質調控不到位。部分養殖戶仍堅守傳統的“半月一殺蟲,半月一消毒”的理念,忽視了水質調控,導致魚發病時治療困難。六是放養密度太高。我縣異育銀鯽的畝產可達2500斤,處于全國較高水平,但是高密度的養殖在創造更高財富的同時也增加了魚病發生的機會,易形成一些爆發性魚病的流行。
防控建議:一是做好流行病學調查,搞清楚此病的病因,發生情況,感染途徑,為尋找治療方法做好基礎研究。二是從疫苗方面著手,可以嘗試做一些弱毒疫苗免疫親魚,讓水花獲得母源抗體,增加魚自身對于此病的抵抗。三是嚴格管控病死魚,堅決進行深埋處理,不可讓病死于再流入飼料中。四是嚴格管控魚用藥品,加大對違禁藥品、人用藥品、原料藥及假藥的打擊力度,引導養殖戶合理、規范用藥。五是及時對養殖戶進行技術指導,對于投餌量的控制、養殖品種的輪換、水質的調控進行引導,讓養殖健康化。六是尋找替代品種或轉換養殖模式。在發病塘口考慮養殖其他魚種,進行品種的輪換來減輕此病的流傳。
2、大紅鰓
此病的流行時間為5月至7月,其主要癥狀為:發病魚種為鯽魚,草魚、鯉魚、鳊魚等,瀕死魚離群獨游(但是此種現象較多)全身發黑,各鰭條末端發白。檢查瀕死魚,眼球突出,鰓絲鮮紅,全身無充血及出血現象。解剖發現,內臟粘連,肝臟充血嚴重有黃色半透明腹水。
治療效果:大紅鰓的治療現已攻克,外用刺激性最小的季銨鹽絡合碘兩次,同時內服抗出血病的藥物,5日后即可痊愈。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使用一些刺激性殺蟲藥如“光頭”“車指清”等藥物后,極易爆發此病。一旦發病后,若使用二氧化氯、苯扎溴銨等藥物,會形成爆發態勢。
3、細菌性敗血癥
細菌性敗血癥的爆發誘因較多,通常與池塘底部酸化、池塘水質清瘦、盲目用藥后導致條件致病菌抗藥性加強及體質下降有關。應提前做好池塘底部的改造、水質的調控及魚體質的增強工作,防患于未然。對于細菌性敗血癥現在又不少特效藥物,效果非常好,包括“武漢華揚的達克菌”,“中魚一號”等,在攝食情況良好的時,拌料投喂三至五日可以控制病情。
4、肝膽綜合癥肝臟綜合癥的發病因廣大技術指導員的積極引導,養殖戶能更科學的看待餌料配方對于魚類生長的重要性,能自覺的在飼料中添加甜菜堿、氯化膽堿等脂肪轉化藥物;能夠提前的做好水質的調控工作;不定期的使用體質增強劑;科學的使用藥物,發病率不是很高。
5、蟲害
異育銀鯽容易感染的寄生蟲有指環蟲、錨頭蚤、三代蟲、孢子蟲(鰓孢子,腸道孢子,喉孢子等),車輪蟲,絳蟲等。危害最為厲害的是孢子蟲。其中以喉寶子最易形成爆發性死亡。對于孢子蟲的防治,預防可以通過控制中間寄主的方式,比如在池塘套樣一定數量螃蟹吃掉水絲蚓等,賣魚后徹底清塘等來間接控制。鰓孢子可以通過單純的外用藥物治療,大概3-5天可見包囊破壞,腸道孢子跟喉孢子需內服加外用同時治療。外用可選擇環烷酸銅加伊維菌素,內服鹽酸氯苯胍加左旋(氯苯胍對鯽魚毒性大,需計算準確投喂)。對于其他寄生蟲的防治切記不可過度追求效果,希望當天用藥,隔天一個蟲都沒有啦,這樣對魚的傷害也會較大。養殖區流行的一些藥物比如光頭,車指清等成分不明,對于蟲子的殺滅效果確實非常好,但對于整個養殖過程的危害也很大。殺蟲效果要根據殺蟲藥物的性質來定,比如阿維菌素是慢性殺蟲劑,使用后3-5天才能發揮到最好的效果,切不可心急。另外,通過內服來殺滅體表寄生蟲也是可以考慮的思路,在養殖過程中使用的效果也相當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