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前沿網獨家報道,量增利減!粵海飼料上市半年業績預報,預警行業進入新一輪競爭 文/水產前沿唐東東 7月14日晚,廣東粵海飼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粵海飼料”)發布2022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透露公司上半年水產料銷量39.77萬噸,同比增長2.77%,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將虧損5000萬-6000萬元,相比上年同期6391.99萬元的盈利,可以說上市半年“首考”遭遇失利。 據粵海飼料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馮明珍介紹,業績變動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原材料成本上升,營業收入增速低于成本增速。2022年是粵海飼料的產品質量年,鄭石軒董事長提出要在原先基礎上再次全面提升質量,并對各飼料子公司做出了“先做好質量,再上量”的要求指示。 然而上半年,豆粕、菜粕、魚粉等原材料價格持續處于高位。盡管為應對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公司一方面加強產品技術研發,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適當進行原料替代及配方調整;另一方面結合市場競爭情況適度提升產品價格,但受限于養殖戶養殖積極性的接受程度,公司產品價格提升幅度低于生產成本上漲幅度,導致公司營業收入增速低于成本增速。 二是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等期間費用同比增長。目前,募投項目中的中山泰山年產15萬噸水產配合飼料擴建項目已建成投產,海南年產12萬噸水產配合飼料項目即將落成使用,安徽年產10萬噸水產配合飼料項目處于籌建中,加上天門粵海、湖南粵海、江蘇粵海等生產基地的產能進一步釋放,對市場一線人員的需求缺口加大。 為了做好人員儲備工作,2022年初粵海飼料新招聘大量營銷及技術服務人員,使得2022年上半年銷售費用同比增長較多;同時因公司2022年2月成功掛牌上市,發生部分新增管理費用,導致當期管理費用同比增長較多。 三是受天氣、病害等因素影響,華南的金鯧、對蝦、鱸魚、生魚等品種的投苗存活率、養殖節奏被打亂,出現放苗延遲現象,因此上半年特種水產料市場容量同比相對減少。據筆者了解,以金鯧為例,由于連續兩年養殖普遍虧損引起生產資金的緊缺,同時企業普遍對飼料的賒銷支持力度在減少,以及疫情下出口受阻,導致不少養殖戶處于猶豫和觀望狀態;加之,3月份時過冬魚價低迷引發對今年魚價預期的擔憂,更是影響了大家對頭批魚的投苗積極性,因而大多減少了投苗量,部分改養其它品種甚至棄養。隨著后市金鯧成魚價格上漲,養殖市場的信心得到彌補,投苗量又有所增加,但養殖節奏推延以致對飼料的需求出現延后。 華南水產料市場局勢緊迫 粵海飼料是國內水產料年銷量為數不多破百萬噸的企業,從1994年設立至今一直深耕特種水產料領域,尤其相對高毛利的蝦料、海水魚料等特種水產飼料是其優勢產品,然而卻意外出現“量增利減”的業績表現。作為純粹的且擁有全產品線的水產料企業,粵海飼料可以說是觀察水產飼料行業發展狀況的最佳窗口之一。試想,老師眼中的優等生都考出了差成績,某種意義上也是預警水產飼料行業正處于寒冬之中。 走訪了解,今年上半年國內幾大水產料主產區的表現各有千秋。簡單而言,華中、華東、西南等水產料市場的容量都出現同比增長,唯獨華南慘遭滑鐵盧。主要原因:一是華中、華東去年一季度投苗存活率偏低,5月份之后才陸續補苗,因此到年底時規格偏小,以致存塘過冬的魚相對較多,使得今年的存塘量較高。二是疫情影響。3月份暴發并持續到5月份的華東疫情,導致當地商品魚流通不便出現壓塘。因此,一季度時華東市場不少集團企業出現銷量同比增幅超100%的好成績,粵海飼料更是取得了接近120%的增長。三是華中、華東等地轉養特種養殖品種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以及小龍蝦料市場出現爆發式增長。從某飼料集團水產料銷量情況來看,在華東、華中、西南市場分別約同比增長50%、30%、70%,可見形勢向好。 但是,華南的水產料市場局勢不甚樂觀。首先,一季度的低溫天氣、二季度的連續陰雨及暴雨天氣影響飼料投喂,甚至出現4月份時還有很多養殖戶在喂一二月份生產的飼料。其次,生魚、叉尾、羅非魚、黃顙魚等品種的塘頭價,在一季度時處于高位,養殖戶賣魚積極,導致存塘魚量偏少。再者,草魚作為華南市場的最大養殖品種,養殖戶受低價影響投料不積極,加上氣候不正常影響投喂,上半年市場容量保守估計同比下滑20%以上。 掉量,對于華南大部分水產料企業來說,是今年上半年不可回避的現實。尤其是以草魚顆粒料和鯪魚顆粒料為主要市場的企業,可能同比減少50%以上,很多企業的顆粒料線處于停機狀態。因此,以華南為主要銷售市場的粵海飼料,在行業大盤縮水的市場背景下,仍能保持銷量的同比增長已屬不易。 粵海飼料構建獨特優勢 水產飼料行業的寒冬會持續多久?這個答案并不明晰,但可以看到行業正在進入新一輪的激烈競爭中。那么,粵海飼料將如何構建自己的獨特優勢,并在競爭中勝出?馮明珍表示,粵海飼料的核心競爭優勢來源于20多年來專注于水產飼料,尤其是特種水產飼料領域的技術儲備。作為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及高新技術企業,公司十分重視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自主創新已成為公司搶占水產飼料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2019-2021年,粵海飼料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64億元、1.85億元、1.91億元,2020-2021年分別同比增長12.76%、3.24%。得益于對科研的重視和持續投入,粵海飼料目前在海水魚料、蝦料和普通水產料等產品領域,已成功獲取多項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等技術成果,并采用差異化的產品策略,針對水產品持續進行飼料品種細分和創新,不斷推出系列新品,滿足終端市場的需求。 目前,粵海飼料正在推進開展“半咸水花鱸生態集約化智能化養殖技術”研究,該項目的完成可使集團完善養殖及精深加工技術儲備,建立以市場為先導的產業一體化經營機制,為穩步向下游產業鏈包括水產品加工與貿易等方向延伸打下基礎。所開展的“新型昆蟲蛋白免疫活性肽增強海水養殖魚類抗病力的應用研究”,將建立新型昆蟲蛋白免疫肽制備技術,開發抗病性海水魚配合飼料新產品,進一步豐富公司的產品系列,滿足市場需求;目前已完成并通過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組織的專家驗收。 此外,2021年度還進行了“對蝦白腸病病原與對蝦配合飼料的關聯性研究及推廣應用”“海鱸高溫期配合飼料的研發”“一種大黃魚的水產飼料磁選設備專利成果轉化研究”“微生態制劑等后噴涂技術在海水魚配合飼料中的應用研究”“不同脂肪源替代魚油在海水魚配合飼料中的應用研究”“酶解魚溶漿在海水魚配合飼料中的應用研究”“優生素在海特魚配合飼料中的應用研究”等多項實用型研究,部分成果轉化所帶來的商業價值將在2022年得以體現。 因此,通過繼續優化現有產品的技術水平,加大對產品研發技術的投入,促成研發成果的轉化,進一步強化公司的持續創新能力,研發更多新產品來滿足市場和客戶需求,從而培育新的盈利增長點,將是粵海飼料鞏固自身競爭優勢并在下半年實現扭虧的重要舉措之一。馮明珍也表示,面對原材料成本處于高位、市場競爭激烈、疫情反復等多重不利影響,公司將進一步提升內部管理效率,充分發揮公司市場采購優勢,完善考核機制,有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深入推進經營創效,全力以赴降成本、提質量、增效益。 |
重點推薦 |
|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水產頻道”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水產頻道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水產頻道”。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水產頻道)”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15天內來電或來函與中國水產頻道聯系。聯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