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前沿網獨家報道,損失數百億元!“三大難”!各種惡劣環境,病害高發魚類暴亡,養殖戶該怎么辦? 文/ 華中農業大學 陳昌福 摘要:本文在簡要地敘述了有效治療養殖魚類疾病的3個難點,即難以及時發現、難以準確診斷和難以精準用藥的基礎上,闡述了對養殖魚類疾病的防控中要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方針的重要性,以及成功地預防養殖魚類疾病的好處。 關鍵詞:養殖魚類;傳染性疾;防重于治 我國是水產養殖業發展大國,擁有數千年的水產養殖業歷史。最近幾十年來,人工養殖水產品總產量連續雄踞世界第一。 隨著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模式,業已成為水產養殖業的主要發展趨勢。目前,處于各種惡劣環境因子不斷刺激下的養殖魚類,呈現出各種疾病高發、暴發性死亡的態勢(圖1)。根據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的監測與統計,我國每年因各種病害造成水產養殖業經濟損失,已經高達數百億元之巨。 對于養殖魚類的疾病,我國歷來堅持的是“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基本方針。這也是因為有效治療養殖魚類的疾病,存在如下不同于治療陸生動物疾病的一些特殊困難。 有效治療養殖魚類各種疾病存在的特殊困難 凡是有一些診治養殖魚類疾病經歷的人,應該對診治養殖魚類疾病均具有如下幾點體會:即在養殖魚類疾病診治過程中,可能體會到難以及時發現、難以正確診斷和難以精準用藥的所謂“三難”問題。 1.1難以及時發現 因為人工養殖魚類都是生活在水體中的。水產養殖業者在對其投喂飼料后,部分養殖魚類是否都能正常、及時地攝取飼料,養殖業者往往是難以清楚地知道的。因此,養殖魚類在疾病的發生初期,養殖業者是不容易及時發現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養殖業者都是在看見了養殖池塘水面上出現漂浮的死亡魚類后,才知道自己飼養的養殖魚類已經發生某種疾病了。 當養殖魚類已經因為某種疾病出現死亡個體漂浮出水面時,該養殖水體中究竟還有多少養殖魚類已經感染了致病性病原?已經受到感染的養殖魚類的病程進展到了何種程度?對于缺乏檢測條件的廣大養殖業者而言,也是難以了解清楚的。即使采用一些水產用獸藥對患病養殖魚類實施藥物治療,對于部分已經病入膏肓的患病養殖魚類而言,可能也是難以取得理想的藥物療效的。因此,對處于疾病發生初期的患病養殖魚類,養殖業者難以及時地發現病情,是水產養殖業者面臨有效診治養殖魚類疾病的難點之一。 1.2難以準確診斷 養殖魚類疾病的種類很多,能導致疾病發生的因素很復雜。有多種多樣的致病性生物(包括植物性病原與動物性病原),可能導致養殖魚類發生生物性疾。╞iological disease)。如有多種致病性細菌、病毒、真菌和單細胞藻類引起的養殖魚類的傳染性疾。╥nfectious disease);多種原生動物(主要包括纖毛蟲、鞭毛蟲、孢子蟲和肉足蟲類的一些種類)、單殖吸蟲、復殖吸蟲、線蟲、絳蟲和甲殼動物等,能引起養殖魚類發生所謂寄生性疾。╬arasitic disease)。其次,有許多非生物性環境因子,如水體中某種氣體過飽和引起的養殖魚類氣泡病、因為養殖水體中氧氣缺乏而導致的養殖魚類浮頭、因為養殖過程中操作技術不規范而導致養殖魚類的機械損傷、因為養殖水溫突然變化導致的養殖魚類感冒、由于養殖水溫過低引起的養殖魚類凍傷、由部分藻類毒素或者農藥等物質引起的養殖魚類中毒、高壓電站或者某種放射性物質引起的養殖魚類的放射性損傷,水產用飼料中因某些營養元素缺乏或者不平衡導致養殖魚類營養性疾病等,這些因素也可能導致養殖魚類發生所謂非生物性疾。╝biotic disease)。 如果按照致病性生物以及非生物性致病因子種類計算養殖魚類疾病種類的話,養殖魚類的疾病至少有數千種以上。面對如此眾多而復雜的養殖魚類疾病,即使對于養殖魚類病害防控專家而言,也是難以熟悉所有種類致病性生物的特性與致病機理的,對于普通水產養殖業者而言,可能就更難以做到對養殖魚類疾病的準確診斷了。因此,如何準確地診斷養殖魚類疾病,是水產養殖業者面臨有效診治養殖魚類疾病的又一個難點。 1.3難以精準用藥 治療疾病的任何藥物,都是可能誘導致病生物產生耐藥性的,而且致病生物對藥物耐藥性的產生是持續進行著的,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自然規律。在我國不同的水產養殖區域,由于水產養殖業者在治療養殖魚類疾病過程中,使用的水產用獸藥的種類與頻率可能是不一樣的,結果必然是會導致不同養殖區域的致病生物,對各種水產用獸藥所產生的耐藥性強弱程度有所不同。因此,當人們即使采用質量相同的水產用獸藥,按照農業農村部要求制定的統一產品說明書中標注的相同用法用量,去治療不同養殖區域某種養殖魚類疾病時,也是難以獲得同樣的藥物療效的。 正確而有效的做法就是通過從患病養殖魚類體內分離、鑒定致病生物的基礎上,完成水產用獸藥對分離致病生物的藥物敏感性檢測,根據致病生物對水產用獸藥的敏感性,選擇合適的獸藥,并根據測定的最小抑菌濃度(MIC)確定其用藥劑量,才有可能做到所謂的“精準用藥”。 然而,對于我國廣大的水產養殖業者而言,由于沒有必要的檢測條件,在使用水產用獸藥時,就缺乏了必要的科學用藥參數,是難以做到精準用藥的。這既是導致我國養殖水產品中藥物殘留等質量、環境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也是有效治療養殖魚類疾病的又一難點。 對養殖魚類疾病堅持采取預防措施的好處 如上所述,養殖魚類的疾病一旦發生就難以有效地治療。因此,堅持做好對養殖魚類疾病的預防措施,至少具有如下幾點好處。 2.1成功地預防疾病可以實現節約水產養殖業的生產成本 養殖魚類的某種疾病一旦發生,水產養殖業者就需要花錢購買各種水產用獸藥,對患病養殖魚類進行藥物治療,企圖減傷因疾病造成的經濟損失,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養殖魚類因病死亡必然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這是無須不爭辯的事實。養殖魚類疾病發生后,即使將患病養殖魚類捕撈起來上市銷售,以期達到減少損失的目的,也可能因為養殖魚類體內外存在的疾病癥狀,而影響到養殖魚類在市場上的銷售價格。這些問題的出現最終均會增加水產養殖業的生產成本。 如果水產養殖業者采用預防養殖魚類疾病的措施與方法適當,避免了養殖魚類在養殖期間發生疾病的問題,無疑對于節約水產養殖業的生產成本是有利的。 2.2成功地預防疾病可避免出現養殖魚類部分疾病無藥可治的問題 多年來,我國在對養殖魚類各種疾病的藥物治療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我國已經獲得農業農村部許可生產、銷售的“國標漁藥”就多達100多種,從漁藥的種類之多和產銷量之大的角度而言,我國漁藥制售與使用量在世界上也毫無疑問是位列第一的。但是,至今依然存在一些養殖魚類疾病是現有藥物難以治療的。 如養殖魚類的病毒病,如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出血病,異育銀鯽(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的造血器官壞死癥,翹嘴鱖(Siniperca chuatsi)的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病和病毒性神經壞死病毒病等,至今尚沒有藥物可以有效的治療。 又如由水霉(Saprolegnia)和綿霉(Achlya)兩個屬真菌引起的水霉。⊿aprolegniasis);由鰓霉屬(Branchiomyces)的血鰓霉(Branchiomyces sanguinis)引起的鰓霉。˙ranchiomycosis);由異枝水霉(Saprolegnia diclina)引起的虹鱒內臟真菌。╒isceral mycosisi of salmon);由霍氏魚醉菌(Ichthyophonus hoferi)引起的魚醉菌。↖chthyophonosis of fishes)和由各種私囊霉菌(Aphanomycas spp.)引起的流行性潰瘍綜合征(Epizootic ucerative syndrome)等,至今依然尚無良藥能給予有效治療。 此外,養殖魚類小瓜蟲。òc。,是由屬于凹口科(Ophryglenidae)、小瓜蟲屬(Ichthyophthirius)的多子小瓜蟲(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的寄生所引起的。該寄生蟲的生活史分為成蟲期、幼蟲期和包囊期。與小瓜蟲同屬于凹口科的隱核蟲屬(Cryptocaryon)的刺激隱核蟲(Cryptocaryon irritans),大量寄生養殖海水魚體時稱為隱核蟲。–ryptocaryoniosis),被養殖業者稱為海水魚白點。╓hite spot disease of marine fish)。因為刺激隱核蟲具有與小瓜蟲相似的生活史。所以,也存在難以采用現有藥物實施有效治療的問題。 還有養殖魚類的黏孢子蟲。∕yxoporidiosis),是對由這類寄生蟲引起疾病的總稱。黏孢子蟲的種類很多,能寄生在魚類體表、鰓、鰭條和體內器官上的就有1000種以上。黏孢子蟲中的部分種類在魚體內外嚴重寄生時,對養殖魚類的危害還是比較大的。 由于對黏孢子蟲的生活史尚不完全清楚。因此,人們尚難以充分利用寄生蟲生活史中的薄弱環節而將其消滅,又因為每一個孢子都是由數量不等的幾丁質殼片包裹著的,所以,藥物難以將其孢子蟲直接殺滅。結果就是對于養殖魚類的黏孢子病,至今尚無理想的現有藥物可以實施有效的治療。 在此,我們再次提醒廣大的水產養殖業者注意,如果養殖魚類發生上述疾病后,千萬不要輕信“神醫”們的忽悠,讓自己陷入濫用藥物進行所謂的藥物治療的圈套。否則,是有可能會讓自己得到“陪了夫人又折兵”的凄涼結局的。 2.3成功地預防可以避免使用藥物對養殖環境和水產品品質的影響 對患病養殖魚類使用各種水產用獸藥治療,因為藥物或多或少地均會流失到養殖水體中。因此,只要使用了治療養殖魚類疾病的藥物,就必然會存在導致養殖水體不同程度受到藥物污染的可能性。同時,如果用藥后不能遵守休藥期規定時間,就將養殖魚類起捕上市銷售的話,進入養殖魚類體內的水產用獸藥就有可能尚未完全代謝掉,而在養殖魚類體內出現藥物殘留,從而導致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發生。 |
重點推薦 |
|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水產頻道”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水產頻道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水產頻道”。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水產頻道)”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15天內來電或來函與中國水產頻道聯系。聯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