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頻道報道,近日,連云港王女士疑似因感染“海洋創傷弧菌”細菌不治身亡。該海洋細菌罕見但十分兇險,感染后致死率極高,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風險較高。醫生提醒,皮膚損傷后,若出現發燒等情況,應引起重視,及時就醫。 近日,家住連云港灌南的王大媽,在家里清洗海蝦時,右手中指不小心被蝦尾刺破了,一開始她沒當回事,結果沒過兩天,王大媽開始發燒并且雙下肢腫脹,病情迅速發展導致其多臟器功能衰竭,最終不治身亡。 相關視頻 家中做飯洗海蝦,偶然被蝦尾刺一下,竟會送命 不久前的一天,60多歲的王大媽在清洗海蝦過程中,右手中指不小心被蝦子尾巴扎破了,王大媽指感覺隱隱刺痛了一下,因為天天做飯,手指被切傷和刺破是常有的事情,她根本就沒當一回事,只是簡單用水沖了一下傷口,就繼續做飯了。 不料,第二天,王大媽的右手中指開始腫脹疼痛,此時,她依然沒太在意。兩天后,王大媽開始發燒,雙下肢腫脹伴大面積血性大皰,家人發現情況嚴重后,立即將她送到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 圖片來源于網絡 據接診醫生介紹,到急診時,王大媽的情況已經很嚴重,已經出現了乳酸酸中毒、軟組織感染、感染性休克、多臟器功能衰竭等癥狀,病情十分危急,隨后,王大媽被立即轉入EICU(急診重癥醫學科)治療。 急診科主任王言理帶領科室醫生立即邀請全院10多個科室骨干和國內知名重癥專家前來聯合會診,經過會診討論,王大媽疑似感染上比較罕見的"海洋創傷弧菌"細菌。不幸的是,雖然醫護人員用盡各種辦法盡最大努力日夜監護搶救,但最終,還是沒能挽救回王大媽的性命。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導致王大媽死亡的主要原因,疑似其感染了"海洋創傷弧菌"。 什么是海洋創傷弧菌? 那么,王大媽疑似感染的"海洋創傷弧菌"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細菌呢? 其被稱為"海洋中的無聲殺手",是一種棲息于海洋中的細菌,如果接觸到被這種細菌污染的海產,如被海洋魚類、貝類、蝦、魚鉤等刺傷或食用生蠔、生魚片等,可能感染此菌。 圖片來源于網絡 據醫生介紹,這是細菌相對罕見但十分兇險,感染后致死率極高,一旦感染上發病很快,48小時內死亡率可超過50%。此前,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曾收治過一例這樣的患者,最終醫治無效死亡。據參與會診的專家介紹,截止目前,江蘇省曾救治過該病病例不到10例。 感染"海洋創傷弧菌"臨床上常造成嚴重的敗血癥及肢體壞死,過程相當迅速,死亡率極高。醫生介紹,特別是有肝硬化病史人群、慢性病人群和遺傳性血色(鐵)沉著病者等最易被感染。而不幸去世的王大媽剛好因為自身肝臟不好,這也加劇了她的病情發展。 據介紹,感染"海洋創傷弧菌"后,患者初期表現為發燒和皮膚受損部位出現發紅、水皰。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情會迅速發展為皮膚組織大面積壞死,出現全身中毒癥狀,多臟器功能衰竭,最終導致死亡。 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何避免感染? 不過,不能因為王大媽的個案,就對海鮮等食品產生恐懼,只要在制作和食用這類食品時,多注意點就好了。專家建議: 日常生活中為避免感染"海洋創傷弧菌",盡量少吃生冷食物,盡量將水產煮熟; 避免受傷或將皮膚傷口暴露在海水中; 從事海邊工作或在海邊游玩挖螺的市民和游客,要做好防護工作,戴手套、穿套靴; 在挑選或者食用海鮮時,要注意不要被尖刺部位扎傷,盡量帶上手套進行操作。 皮膚發紅局部出現水泡,又有吃生海鮮、皮膚被海鮮剌破或海邊作業的病史,要盡早到醫院診治,不要等到皮膚小皰出現紫癜才去就診,后者往往皮下已大片壞死,搶救非常困難。 圖片來源于網絡 【關鍵字】: 蝦尾刺破手指 細菌 海鮮 水產養殖 |
重點推薦 |
|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水產頻道”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水產頻道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水產頻道”。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水產頻道)”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15天內來電或來函與中國水產頻道聯系。聯系方式:020-85595682。